《伐檀》文章知识点和原文和解释PPT
《伐檀》文章知识点《伐檀》是一首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十句,以“坎坎伐檀兮”开头,这是比兴手法,先写伐檀砍柴的辛苦,以引出下文。全诗强烈地反映出...
《伐檀》文章知识点《伐檀》是一首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十句,以“坎坎伐檀兮”开头,这是比兴手法,先写伐檀砍柴的辛苦,以引出下文。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当今社会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的难能可贵。《伐檀》一诗的主旨,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剥削行为。朱熹《诗集传》说:“此诗伐檀者怨其税敛之重,以伐檀为比也。”此说影响较大。但自从王夫之《诗经稗疏》提出“以伐檀者所得,反其征以为喻”之说后,多数学者都赞同王说。其实,两种说法各有可取之处,并不矛盾。因为诗中所写的,既是讽刺统治者以强权向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同时又是从被剥削者的角度写,用伐檀、置辐、驾马等劳动过程及所得,反衬出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所以两种说法只是角度不同而已。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它不是从正面描写伐檀者,而是从反面落笔,让剥削者自己登场表演。诗人先写出剥削者的骄横无理:“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沦猗。”这伙人一边砍伐檀树,一边还洋洋自得地夸耀自己。河水清得波光粼粼,可是他们贪婪的心却比河水还要浑浊。他们置檀树于河边,并不是真为了把檀木运到河边;他们过河也不是为了把檀木运回家去,而是为向过河的人征税。原来这群骄横的家伙,竟是河上的税官。写到这里,诗人的感情已经十分激烈,如果不是理智控制着,恐怕就要直斥其为“贪官污吏”了。然而诗人却并没有怒气冲冠,而是把笔锋突然一转,写出剥削者的自吹自擂:“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意思是:你们这些人啊,自己不种庄稼,不收粮食,为什么你家仓库里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你们这些人啊,自己不去打猎,不猎获野兽,为什么你家的院子里却挂满了兽肉?这几句,诗人用两个反问句,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丑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从表面上看,诗人只是责问剥削者为什么剥削别人的劳动果实,还没有正面说出剥削者的名字,但读者只要联系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沦猗”这几句,就不难明白:原来这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竟是那些乘人之危、横征暴敛的河上税官。诗人写到这里,还没有把心中的怒火完全喷发出来。他又接着用两个反问句,对剥削者的丑行进行了更深入的揭露:“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你们这些剥削者啊,难道不白吃饭不干活吗?这是诗人从心底发出的愤怒呼喊,是对剥削者的有力控诉,犹如一支支锋利的箭,直射向剥削者的心脏。从全诗看,这两句诗,既是对剥削者不劳而获丑行的总括,又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全诗一共十句,其中有八句是对剥削者的责问;在责问中,又都是采用反问句的形式。用反问句来加强语气,增强诗的感染力,以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这在《诗经》中是不多见的。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多用重叠复唱的形式。全诗三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许多句子也完全相同。这种回环重叠的句式,是民间文学中常用的形式,一般称作为“复沓”。这首诗采用这种复沓形式,不仅便于歌唱,形成优美的节奏,而且显示了剥削者的丑恶嘴脸,突出了诗的主题。《伐檀》原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伐檀》解释《伐檀》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劳动者对贵族不劳而获的剥削行为的愤怒和不满。全诗通过对比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贵族的奢华生活,强烈地表达了劳动者对贵族的不满和反抗。章节解释“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这一章以砍伐檀木开始,诗人描绘了清澈见底的河水,以及水面上泛起的涟漪。这种美好的自然景象与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形成鲜明对比。“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人接着质问那些不从事耕种和收获的贵族,为什么他们的仓库里堆满了粮食?他们不狩猎,为什么庭院里却挂满了野兽?这里,诗人用反问的方式揭示了贵族们不劳而获的丑恶行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人最后指责这些贵族们,他们不劳而获,过着奢侈的生活,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第二章与第一章相似,但换了砍伐的对象,从檀木变成了辐条。诗人再次以美丽的河水为背景,描绘了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贵族的奢华生活之间的对比。通过反问的方式,诗人进一步揭露了贵族们不劳而获的丑恶行径。第三章以砍伐车轮为主题,继续强调了劳动者与贵族之间的对比。诗人用“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这样的反问,再次指责贵族们不劳而获的行为。最后,诗人以“彼君子兮,不素飧兮!”作为结尾,强烈地表达了对贵族们不劳而获行为的不满和愤怒。主题思想《伐檀》这首诗以劳动者的视角,揭示了贵族们不劳而获的丑恶行径。通过对比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贵族的奢华生活,诗人表达了对贵族剥削行为的愤怒和不满。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劳动者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表达了劳动者对公正和公平的渴望。艺术特色《伐檀》这首诗采用了复沓的形式,通过反复吟唱来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此外,诗歌中还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口语化特点,使诗歌更加贴近劳动者的生活。总之,《伐檀》这首诗以劳动者的视角揭示了贵族不劳而获的剥削行为,表达了劳动者对公正和公平的渴望。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诗经》中的一首优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