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简介PPT
《马关条约》是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
《马关条约》是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芳、翁同龢,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战争。从战争起因、战争性质、战争结果看,《马关条约》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极其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遭受到严重践踏,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其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主要内容中国承认朝鲜的独立此外,条约中日本还要求“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即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条约影响《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与此同时,条约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条约后续《马关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取得了清朝政府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并取得在辽东半岛驻军的权利。取得这样的权益后,三国以“清国政府违约”为借口,公然向日本政府提出“照会”,要求取得日本在辽东半岛获得的权益。取得清政府的“赎辽费”后,三国即提出“干涉还辽”。取得清政府的同意后,1895年11月8日,取得清王朝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后,三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正式“照会”,以清王朝也同意三国“干涉还辽”为条件,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否则三国将联手向日本海军在东亚的基地旅顺港发动攻击。取得清王朝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后,取得清王朝默许后,三国联合行动,向日本海军基地旅顺发动进攻,很快就击败了驻守在那里的日军。日军伤亡惨重,旅顺军港也被摧毁。面对三国强大的军事压力,取得清王朝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后,取得清王朝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后,日本不得不同意以清王朝增加3000万两白银赔款的条件宣布放弃辽东半岛,这也给此后日俄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总结《马关条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失败和屈辱,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个条约不仅使中国领土和主权遭受严重侵犯,而且巨额的赔款和开放的通商口岸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的衰退和民族危机。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政府的软弱和无能,同时也警示我们,只有强大自身,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