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端午节的介绍PPT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很多,但是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十分广泛,世界上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而且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全蝎为饵,专伏鬼魅。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斗百草汉代以前,百草被当成灵物,甚至说它们能成仙,持有了它们,便可以超脱尘世,进入仙界。“斗百草”之戏,正是人们这种信仰的生动反映。后来虽然不必再用作祭神的贡品了,但人们仍认为百草皆神,具有不可思议的灵验,可以使人消除灾难。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其意义不仅在于庆祝和纪念,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首先,端午节是对屈原的纪念,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忠诚、正义和爱国精神的崇敬。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他以身殉国,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都源于人们对屈原深深的敬仰和纪念。其次,端午节也是一个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的节日。在庆祝端午节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民族气息,增强了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民族情感的凝聚,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端午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节的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饮雄黄酒等,都源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独特理解。这些习俗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端午节也是一个倡导健康、卫生和防疫的节日。在古代,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卫生节,人们通过挂艾草、饮雄黄酒等方式来驱除疾病、防疫保健。这种健康、卫生的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庆祝端午节,人们可以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卫生,提高生活质量。综上所述,端午节的意义不仅在于纪念屈原、凝聚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更在于倡导健康、卫生和防疫的理念。这个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是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