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下发起的中东战争PPT
中东战争,又称阿以冲突、阿以战争和以色列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是由于1947年联合国近东巴...
中东战争,又称阿以冲突、阿以战争和以色列战争,是指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等周围阿拉伯国家所进行的5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是由于1947年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特别是1948年8月1日阿拉伯国家公开拒绝接受联合国关于巴以分治决议后,于1948年8月14日—1949年1月7日爆发的一场大国插手地区争端,矛盾双方为以色列(刚建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含伊拉克、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西奈战役,发生于1956年10月29日—11月6日,是英国、法国(合称英法联军)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第三次中东战争,又称六日战争,爆发于1967年6月初,以色列在其领土上和埃及、叙利亚、约旦3个阿拉伯国家之间进行的一场突发性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战争,爆发于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因为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自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中东战争给中东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战争虽然暂时结束了,但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却远远没有得到解决。中东地区仍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新的磨擦和冲突不断发生,和平进程仍然任重道远。第一次中东战争背景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分治问题的第181号决议,规定英国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1日结束,在巴勒斯坦境内建立两个独立的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决议规定,从决议通过之日起18个月内,在耶路撒冷市建立特别国际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10年后,在公民投票的基础上决定耶路撒冷的地位。决议通过后,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本-古里安即宣布接受决议,并着手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而阿拉伯国家则拒绝接受这一决议,它们通过阿拉伯联盟,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步骤,准备阻止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次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5月15日,埃及、外约旦(今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5个阿拉伯国家组成联军,向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全面爆发。过程战争初期,阿拉伯联军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以色列在军事装备上占有明显优势。以军依靠其空军和装甲部队,突破阿军防线,迅速占领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海法等要地。阿军统帅部在战争初期严重失误,后又未能协调各军行动,以军乘胜追击,不断扩大战果。至6月10日,阿军败局已定,开始撤出巴勒斯坦。10日傍晚,联军司令官格拉布将军在埃及亚历山大港向以军发出停战建议,遭以方拒绝。11日,阿军炸毁艾因加布利和纳哈利亚之间铁路的2座大桥,阻断了通向特拉维夫的道路。13日,阿军撤出耶路撒冷。1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停火和划界问题的第194(III)号决议。17日,阿以双方开始停火。结果以色列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约4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阿拉伯国家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接受了联合国第194号决议,承认以色列国。影响第一次中东战争是中东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现代战争。战争的结果对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强国地位,使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第一次遭受了重大的失败。第二次第二次中东战争背景第二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或西奈战役,发生在1956年。这次战争的背景主要涉及到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问题。苏伊士运河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重要航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在战争爆发前,运河由英国控制,而以色列与埃及之间则存在着紧张关系。过程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英国、法国和其他盟国军队对埃及发动了联合进攻,试图夺回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以军和英法联军在短短几天内就迅速占领了西奈半岛和运河区。埃及政府被迫求和,并在11月6日与以色列及英法联军签署了停战协议。结果根据停战协议,埃及同意让出对苏伊士运河的全部控制权,将其交由英法两国管理。以色列则占领了西奈半岛的一部分地区。这次战争对埃及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失败,不仅失去了对运河的控制权,还面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国际压力。影响第二次中东战争对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这次战争进一步巩固了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使其成为该地区的重要力量。其次,战争加剧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了伏笔。此外,这次战争也暴露出西方大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冲突和竞争,使得该地区局势更加复杂。总的来说,第二次中东战争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它不仅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还对整个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战争也提醒人们,中东地区的问题远未解决,和平与稳定仍然是这个地区最迫切的需求。第三次中东战争背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六日战争,发生在1967年。当时,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以色列在建国初期就遭受了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围攻,而埃及则在纳赛尔总统的领导下试图通过武力夺回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过程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了先发制人的进攻,试图摧毁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并占领尽可能多的领土。以军在空军和装甲部队的配合下迅速突破了阿拉伯国家的防线,并在短短六天内就占领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戈兰高地、耶路撒冷旧城以及约旦河西岸等大片领土。结果阿拉伯国家在战争中遭受了重大失败,失去了大片领土和人口。以色列则通过战争进一步巩固了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并成为了该地区的主导力量。影响第三次中东战争对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战争使得以色列的领土面积大幅扩张,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战争加剧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冲突和对抗成为了该地区的常态。此外,战争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解决中东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总的来说,第三次中东战争是中东地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还对整个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战争也提醒人们,和平与稳定是中东地区最迫切的需求,需要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争端和冲突。第四次中东战争背景第四次中东战争,也被称为赎罪日战争或斋月战争,发生在1973年。当时,以色列与埃及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仍然紧张。埃及为了夺回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与叙利亚结成了军事同盟,共同对以色列发动了进攻。过程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在赎罪日(犹太教的一个重要节日)当天对以色列发动了突然袭击。埃及军队通过运河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试图夺回西奈半岛;而叙利亚军队则试图夺回戈兰高地。以军在初期遭受了一定的挫折,但在随后的反击中逐渐占据了优势。结果经过数周的激战,以色列最终击退了埃及和叙利亚的进攻,并占领了更多的领土。然而,这次战争也暴露出以色列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其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了影响。影响第四次中东战争对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战争使得以色列在领土上进一步扩张,但同时也暴露出其军事上的劣势和战略上的失误。其次,战争加剧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冲突和对抗更加激烈。此外,战争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干预,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中东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总的来说,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中东地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还对整个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战争也提醒人们,和平与稳定是中东地区第四次中东战争(续)后续发展在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对中东地区的冲突和争端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干预。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得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这一事件进一步凸显了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为了缓解紧张局势和寻求和平解决方案,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进行了多次调解和谈判。1974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338号决议,呼吁以色列从占领的领土上撤军,并呼吁所有各方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然而,尽管国际社会进行了多次努力,但中东地区的冲突和争端仍然持续不断。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和平进程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影响第四次中东战争对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战争加剧了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对立,使得冲突和对抗成为了该地区的常态。这种紧张局势一直持续至今,对中东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其次,战争对中东地区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战争期间的大量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破坏使得经济复苏变得困难重重。此外,战争还导致了石油供应的中断和价格上涨,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东地区的关注和干预。这一事件使得人们开始认识到中东地区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促使国际社会通过外交手段和国际合作来寻求和平解决方案。总的来说,第四次中东战争是中东地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不仅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还对整个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战争提醒人们,和平与稳定是中东地区最迫切的需求,需要通过对话、合作和国际社会的支持来解决争端和冲突。然而,尽管国际社会进行了多次努力,但中东地区的和平进程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