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麻药的药理作用PPT
局麻药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药物,简称局麻药。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手术部位的疼痛感觉消失,但运动功能保持正常,并保持其他一...
局麻药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药物,简称局麻药。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手术部位的疼痛感觉消失,但运动功能保持正常,并保持其他一切神经反射正常,满足手术要求,称为局部麻醉。局麻药通过阻滞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使神经支配区域产生暂时性感觉丧失,这种阻滞是完全可逆的,随着药物从体内代谢和排出,神经冲动的传导和感觉可完全恢复。局麻药的作用机制局麻药的作用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比较公认的有两种学说:1. 膜学说局麻药能选择性地与神经细胞膜结合,使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的阈值降低,膜稳定性发生改变,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动作电位产生时,膜去极化达一定水平后,引起膜内Na⁺内流和K⁺外流,形成内向电流。当内向电流超过外向电流时,产生动作电位。局麻药的作用机制与膜对Na⁺通透性改变有关,与Cl⁻通道无关。膜对Na⁺通透性增加,可能是药物与膜上的某种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耦联机制,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生成增多,cAMP激活蛋白激酶,进而使膜蛋白磷酸化,改变膜对Na⁺的通透性。2. 轴突学说认为局麻药通过抑制轴浆流动和阻断轴突内物质的运输,影响轴突的再生,从而产生局麻作用。以上两种学说各有其一定的实验依据,但均不能全面解释局麻药的药理作用,因此,局麻药的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局麻药的药理作用1. 对神经的作用局麻药对神经的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药物对神经纤维膜的直接作用,可逆地阻滞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称为膜相作用;第二阶段为药物经细胞膜吸收后,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AC的活性,使cAMP生成减少,进而阻抑突触小泡出胞,减少递质释放,称为轴相作用。药物与神经细胞膜结合后,导致膜对Na⁺通透性增加,膜稳定性发生改变,产生局麻作用。局麻药对神经纤维膜的作用有频率依赖性,即高频刺激神经时,局麻药对神经的阻滞作用加强,对低频刺激神经时,阻滞作用减弱。轴相作用是指局麻药经细胞膜吸收后,在细胞内通过抑制AC的活性,使cAMP生成减少,进而阻抑突触小泡出胞,减少递质释放,产生局麻作用。由于轴相作用,使突触前膜去极化时,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超极化时,递质释放量也减少,因而对神经冲动的传导起双向阻滞作用。2. 吸收作用局麻药一次用药量超过一定浓度时,除产生局部麻醉作用外,尚可经黏膜和皮肤吸收后,作用于全身器官和组织,产生全身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吸收作用。局麻药吸收后,首先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眩晕、多语、欣快、肌肉震颤、抽搐,继之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神志淡漠、定向障碍、共济失调、步态蹒跚、语言不清、昏睡等,大剂量可引起呼吸和循环抑制,甚至惊厥、昏迷和死亡。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浓度较低的局麻药(如1%普鲁卡因)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高浓度的局麻药(如5%普鲁卡因)可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和心输出量下降,静脉麻醉药对心肌的抑制作用较明显。局麻药对血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对血管运动中枢有抑制作用,过量可引起血压下降。4. 对平滑肌的作用不同局麻药对平滑肌的作用不一致,酯类局麻药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和胃肠道平滑肌,而酰胺类局麻药则使之收缩。5. 抗过敏作用酯类局麻药有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组胺、激肽等介质的释放,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因此,酯类局麻药常用于过敏性休克和支气管哮喘的急救。酰胺类局麻药无此作用。6. 对子宫的作用局麻药浓度低时,增强子宫的收缩力,浓度高时则使之减弱。妊娠晚期,局麻药可延长妊娠时间,局麻药的分类局麻药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酯类和酰胺类两大类。1. 酯类局麻药包括普鲁卡因、丁卡因和氯普鲁卡因等。酯类局麻药化学结构中含有酯键,易被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故又称可水解局麻药。普鲁卡因是短效酯类局麻药,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普鲁卡因主要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普鲁卡因毒性小,对黏膜的穿透力弱,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普鲁卡因在血浆中可被假性胆碱酯酶水解,生成对氨基苯甲酸和二乙氨基乙醇,前者可进一步在肝内与甘氨酸结合成马尿酸从尿中排出,后者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普鲁卡因在体内水解和氧化过程均较缓慢,一次用药可维持药效1-2小时。普鲁卡因可扩张血管和抑制心肌收缩力,故一般不作静脉注射。普鲁卡因过敏反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和休克等,高浓度静脉注射可引起“普鲁卡因惊厥”。丁卡因又称地卡因,化学结构与普鲁卡因相似,属长效酯类局麻药,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粉末,无臭,易溶于水,黏膜穿透力强,主要用于表面麻醉,但因毒性大,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丁卡因吸收后,大部分被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经肝代谢后由肾排出,少量原形药可从尿中排出。丁卡因的毒性比普鲁卡因大10倍,对黏膜的刺激性也较强,如误入血管可引起严重毒性反应,甚至发生惊厥和死亡。2. 酰胺类局麻药包括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和依托咪酯等。酰胺类局麻药化学结构中不含酯键,不易被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故又称非水解性局麻药或不易水解局麻药。利多卡因是中等时效的酰胺类局麻药,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溶于水,具有良好的表面穿透性能,适用于多种形式的局部麻醉,也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的治疗。利多卡因在肝内被代谢为单乙基甘氨酰胺二甲苯,再进一步与硫酸结合成硫酸单乙基甘氨酰胺二甲苯,经肾排出。利多卡因对心肌收缩力、传导、自律性和心输出量无明显影响,对窦房结和房室结的抑制作用较弱,但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效。利多卡因过量可引起心脏传导速度减慢、房室传导阻滞、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停搏。布比卡因是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化学结构与利多卡因相似,但脂溶性更高,故作用时间更长,适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等。布比卡因毒性较大,心脏毒性尤著,故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布比卡因在肝内代谢后经肾排出,原形药仅少量从尿中排出。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心脏毒性低、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明显等特点,适用于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浸润麻醉等。罗哌卡因在体内经肝代谢后经肾排出,原形药约有1%从尿中排出。局麻药的临床应用局麻药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椎管麻醉和表面麻醉等。1. 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注入手术部位的组织内,使神经末梢受到阻滞,从而产生麻醉作用。适用于表浅手术,如脓肿切开、缝合等。常用的局麻药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2. 神经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或神经丛周围,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适用于四肢手术,如上肢手术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肢手术可采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常用的局麻药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3. 椎管麻醉将局麻药经椎管给药后,经过母亲体内的循环代谢后,药物经胎盘吸收的量微乎其微,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适用于腹部和盆腔手术,如剖宫产等。常用的局麻药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4. 表面麻醉将穿透性强的局麻药涂于黏膜表面,使黏膜下的神经末梢受到阻滞,从而产生麻醉作用。适用于眼、鼻、口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