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人物介绍PPT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是素食主义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是素食主义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景星学社名誉主席,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与中国近现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厉麟似等并称“影响中国历史的十位教育大家”。早年经历蔡元培出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正月初十,父亲蔡光普虽是一介书生,却思想开通。蔡元培5岁入家塾,9岁能写文章,12岁考中秀才,17岁设馆教书,26岁中举人,29岁中进士,34岁被清政府授为翰林院编修。教育改革蔡元培于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运动,辛亥革命后,应教育总长范源濂之邀,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起用了一大批有新思想的学者、教授,为北大聚集了人才,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界、学术界的中心和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抗战时期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从南京迁都重庆。1938年春,蔡元培与胡适、张伯苓、郭秉文等发起成立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中华民国教育部部务会议,并担任首席委员。1939年5月,蔡元培与蒋梦麟、张伯苓联名致电国民党政府,要求保障学术自由,确立大学自治,不能使“战时须作平时看”成为一句空话。逝世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享年72岁。影响与贡献蔡元培的逝世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哀悼。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著名的《祭蔡元培文》,高度评价了蔡元培的一生。周恩来在重庆也发表了悼念文章。当时重庆各报均开辟专栏或发表社论,追念蔡元培。国民政府也特地在中央党部礼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蒋介石亲临致祭。在香港,各界人士也纷纷组织追悼会,表达哀思。蔡元培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一生。在长达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中国革命、为中国近代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在中国近代教育、文化、科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蔡元培先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将永载史册,他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