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诗词解析PPT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夏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诗词原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诗词解析首句“大雨落幽燕”起笔便以雄浑的笔力赋予了大海以滂沱的气势,而且从开篇到“白浪滔天”句,一气呵成,形成壮阔雄浑的气势。写大雨滂沱,既渲染了气氛,又烘托了人物。“白浪滔天”句写大浪滔天,非但暗示了风急雨骤,而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水天相连、茫茫无际的壮阔景观,这就为下句“秦皇岛外打鱼船”展示了广阔、生动的背景。“秦皇岛外打鱼船”在此背景之上,点染打鱼船在风浪中摇荡,别有一种风韵。而“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两句,则承上启下,将大雨、巨浪、大海、渔船交织在一起,以壮阔的笔势为下片写碣石山伏笔。下片“往事越千年”换头一句就造成了苍茫的历史感,暗示了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深沉的历史思考。“魏武”即曹操,他跃马挥鞭东临碣石时,当也是在这样的秋季。“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指的是曹操的《观沧海》。曹操当年写下的著名诗篇,以其博大开阔的胸襟、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一直为后人所传诵。如今毛泽东站在碣石山上,面对着萧瑟的秋风,面对着茫茫的大海,一定也感受到了曹操当年的豪情壮志。“萧瑟秋风今又是”诗句有力地再现了历史,并赋予它逼人的英气。“萧瑟秋风”是曹操诗中的原句,而在曹操诗中又正是以“秋风萧瑟”这一环境来烘托其“洪波涌起”的。毛泽东用这“萧瑟秋风”来烘托他“换了人间”的豪情壮志,真可谓气韵天成。“换了人间”这是全词画龙点睛之笔。从词意上看,毛泽东在“大雨落幽燕”的时候,顿生灵感,想起了曹操,想起了曹操的《观沧海》,想起了曹操“东临碣石”的豪情壮志。曹操当年是在“秋风萧瑟”之中,而今天毛泽东则正好也面对“萧瑟秋风”,这历史与现实的巧合,让毛泽东心潮澎湃,于是发出了“换了人间”的感慨。从章法上看,这“换了人间”回应了前片的“往事越千年”,使下片回到了现实中,从而与上片形成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比豪迈的情怀。这首词生动描绘了北戴河海滨夏秋之交的壮丽景色,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