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容及其故事PPT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庄子》一书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哲学思想1. 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不要过度干预。他认为,人类社会的种种纷争和痛苦,都是由于人们过度追求名利和欲望,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因此,他提倡“无为”,即不刻意去追求,不强行去改变,让一切自然发展。2. 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了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庄子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通过“逍遥游”,人们可以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3. 相对论庄子还提出了相对论的思想。他认为,事物的好坏、美丑、是非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人们应该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一方面的观念或标准。寓言故事《庄子》一书中包含了许多寓言故事,这些故事以生动的形象和情节,阐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寓言故事:1. 逍遥游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庄周的人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起舞,感到非常快乐。醒来后,他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是庄周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周。这个故事表达了庄子对于自由和超脱的追求,以及对于现实与梦境的相对性的思考。2. 庖丁解牛庖丁为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艺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只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规律,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事半功倍。3. 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感到十分轻松惬意,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是庄周。然而,当他醒来后,却感到惊惶不定,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思想是,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可能只是我们自己的幻觉。4. 惠子相梁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恐慌,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和评判别人。5. 孔子观鱼鲁国的国君请孔子到太庙中去参观,孔子看到了一种叫旃(zhān)鱼的很稀奇的鱼。孔子问管理庙地的人:“这是什么鱼呀?”管庙的人回答说:“这是鲵鱼呀。先君鲁昭公不能把它当作祭品,因为它不是平常能吃到的,所以把它命名为神鲵。”孔子说:“如此说来,鱼有两种名字吗?一个叫做鲵鱼,一个叫做神鲵。那么,一个东西能有两个名字吗?”管庙的人回答说:“君子可以有多种名字,小人也可以有多种名字呀。”孔子说:“问问同乘一辆车的人,就可以知道驾车的人;问问熟悉馆舍的人,就可以了解管理馆舍的人。管理庙地的人,是熟悉鱼的人,问他,就可以知道神鲵的别名了。”孔子转向跟随他一同参观的学生说:“你们记住,事物总有共同的名字,但具体到某一事物又各有各的特殊名称。你们对于知识,一定要不断地研究、考察它的本质,要能够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物,我们不仅要了解它的普遍性质,还要深入研究它的特殊性质,把握其内在规律。6. 匠石运斤有一个名叫石的木匠,他用手中的斧头削木料的时候,木料应手而落,锲而不舍,连削掉的木屑也沾不上斧子,可见他的技术熟练到了极点。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就把石找来问他说:“你的技术怎么这么高超啊?”石回答说:“我并没有什么技术,只不过是在削木料的时候,心里先想到木料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斧子就跟着心里想的样子去削,斧子就好像是从木料上生长出来的一样。刚开始削的时候,我眼中只有木料;三年以后,我眼中已经没有木料了,只看到应该削去的部分。削去应该削去的地方,木料也就合乎要求了。这就是所说的运用自如啊。木料原本是有形体的,我只是顺着它的形体去加工罢了,哪里有什么高超的技术呢!”宋元君听了,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心无杂念,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7. 丑女效颦西施有心痛病,经常捧心而颦(皱着眉头)。邻家东施看见了,觉得姿态很美,也学她的样子,结果却适得其反,她变得更丑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盲目模仿别人反而会失去自己的本色。8. 盗亦有道有一次,齐国的国君问他的大臣:“你是个善于偷盗的人,那么我问你,你所偷过的东西中,哪一种最难偷,哪一种最容易偷呢?”大臣回答说:“最难偷的是季札的宝剑,最容易偷的是楚国的砥砺。”国君说:“这是为什么呢?”大臣回答说:“季札的宝剑是吴国的国宝,他一直将它佩带在身上,从不离身。我如果想去偷取,必定会先被他的忠诚所感动,然后再考虑怎样去偷取,所以这是最难偷的。而楚国的砥砺,虽然也是宝物,但人们并不珍惜它,把它丢在路边,谁都可以去偷取,所以这是最容易偷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盗贼也有他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职业和人格尊严。艺术美学《庄子》一书还蕴含了丰富的艺术美学思想。庄子提倡“天籁之音”,即自然之美。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顺应自然、表达内心真实感受的。同时,庄子也强调“物化”的概念,即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象中,使对象具有生命力和灵性。人生观在人生观方面,《庄子》主张“随遇而安”、“安时而处顺”。庄子认为,人生短暂而渺小,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随遇而安地生活。不要过分追求名利和欲望,而是要学会放下和超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自由和快乐。政治观在政治观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庄子认为,最好的政治就是不要过多干预百姓的生活,让他们自然发展。同时,领导者也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来影响百姓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管理他们。总结《庄子》一书作为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哲学思想、独特的寓言故事以及丰富的艺术美学内涵。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政治见解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超越现实、追求自由和心灵的理想世界。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深入阅读和体会《庄子》的智慧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