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家风PPT
人物简介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
人物简介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1972年在北京逝世,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陈毅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帅、叱咤风云的外交家、才情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严于家教、教子有方的模范父亲。他克己奉公、以身作则,严格教育子女,培育良好家风,为世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陈毅具有传奇色彩,颇受人们敬重。他战功卓著,才华横溢,被誉为“元帅诗人”他是上海解放后首任市长,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家他光明磊落,直言敢谏,彰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品格特殊的“教子经”荀子说过:“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陈毅就很注重赠送这种精神礼物,这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陈毅长子陈昊苏曾回忆:父亲有暇和子女沟通的时候,谈论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诗词,或问子女对自己新作的感受,或以诗词中的微言大义对子女谆谆教诲。一次,陈毅用唐诗名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形容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告诫他们不要依赖父母的功劳与地位,要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1961年夏天,二儿子陈丹淮高中毕业,不久后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这时正在国外开会的陈毅,想到孩子是首次只身出远门,理应尽父辈教诲之责,于是提笔写了著名的诗《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二首)》赠送给孩子们,并将它寄到了已去大学报到的陈丹淮手里。陈毅还特意为诗作序,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孩子们殷殷期盼之情,耐人寻味。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长大,看着他们一个个远离父母,独立生活,陈毅用诗词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刚踏上人生之路的孩子们的千般叮咛与万般嘱托。 其不放纵、不溺爱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赠予子女《毛泽东选集》1958年,陈昊苏16岁生日时,陈毅思考良久,最后郑重地把一套《毛泽东选集》作为生日礼物赠送给他,还在扉页上题词:“读毛主席著作,要学习他的高尚品格、他的敏锐思想、他的艰苦作风和他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他说,毛主席的文章非常重要,都是前人在革命斗争中付出了很多鲜血和代价,最后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1958年的一天,正在读初三的陈丹淮,饶有兴趣地在家里读郭化若将军所著的批论《孙子兵法》,书中探讨的是毛泽东战略思想和孙子兵法的关系等问题。 陈毅正好过来,奇怪地问:“你怎么看这个书呀,是不是很喜欢这个书?”陈丹淮说:“谈不上特别喜欢,只是随便看看。 ”陈毅把书拿过去翻翻,又问:“你觉得怎么样?”陈丹淮说:“写得挺有意思,我挺感兴趣的。”陈毅沉吟片刻,给儿子提了一个建议:“你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一条,毛主席的这些军事思想,都是他从实践中间总结起来的,不是教条。”可能是觉得儿子是大人了,两天后,陈毅郑重其事地把陈丹淮叫到身边,拿出一套《毛泽东选集》三卷本,嘱咐说:“你好好读读这个吧。”陈丹淮做梦都没有想过父亲会突然送他“毛选”,因为在他印象中,那应该是高级干部才能看的,而他还是个中学生。后来陈丹淮回忆此事时深有感触地说:“我真正接触到毛泽东思想就是看这本书来的,就是它奠定了我的政治基础,从这以后,生活和工作中就是靠这套书来指导。宽严相济的家庭教育陈毅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既严格又民主。 一方面,在学习等问题上,比较民主自由。子女们要考哪个学校、考什么专业,均由他们自己选择、自己做主,父母丝毫不横加干涉。 同时,父母的好学不倦,也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陈毅有两间书房,一间存放的是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马恩列斯著作等成套的书籍,这间书房陈毅一般不许孩子们随便进去。 另一间存放的是各种文学艺术等杂书,孩子们可以自由翻阅,里面的藏书成了他们最早的启蒙读物。在这样爱学习、重修养、强“充电”的氛围里,孩子们从来没有因为学习问题让父母操过心,没有养成什么坏习惯,做人做事也不张扬。 在这样宽松民主的家庭里,孩子们也能按照个人的志趣得到全面发展。但另一方面,在个人的品行锻造与养成上,陈毅对子女的要求又是很严格的,孩子不能有不良的嗜好,不能随便花钱,不该享受的东西不能去提要求。 陈家一宽一严的环境,良好的学风和家风,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和宽松的自主空间,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知识,培养情趣。 据子女们回忆,父亲陈毅一直是低调的,从他们上小学开始,就按照父母的要求,在履历表“父亲”一栏里,一直填“陈雪清,职务:处长”。几十年过去了,早已步入中年的子女们终于体会到了父母的苦心。当年他们如父母希望的那样,一直生活在一个极为普通的学习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学会了尊重别人,也学会了尊重自己。陈昊苏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父亲在写给孩子们的诗作《示儿女》中说,‘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这是父亲认为他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也这样认为。因为在从事一个伟大事业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有各种各样的磨难,需要人们表现出坚定和忠诚的品格。我想这是我们做一个革命者最值得珍惜的品德。个人事迹信念如山 自律甚严陈毅是早期中共党员,一生为党工作,热心革命事业。 正如20世纪40年代他在给友人罗生特的信中所说:1923年,我到北京入中法大学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1925年以后,我主要从事党分配给我的工作,从此停止了我的文学生活,变成一个职业革命者,开始具备坚定的革命立场。 长期的革命生涯,陈毅多次面临生死考验,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从未动摇。1935年2—4月间,蒋介石调重兵清剿。 陈毅拄着拐棍,拖着伤腿奔走于各游击区,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陈毅坦言,这是他“在革命斗争中,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其著名的《赣南游击词》中“天将午,饥肠响如鼓。 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 野菜和水煮”,便是那时的一段真实写照。1936年冬,陈毅在江西梅山被围。 因伤病缠身,埋伏草莽丛中20余日,写下被称为“绝笔”的《梅岭三章》。 其中写道:“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表达了陈毅在危难时刻笑对生死,对中国革命必将取得成功与胜利的坚定信念。亲情浓郁 关爱妻儿陈毅一生戎马倥偬,出生入死,与家人聚少离多。但是,他的内心却时常牵挂惦记。李白文是陈毅的大嫂,由于兄弟几人都在外抗战,家中父母照料和诸事经营主要靠她。1937年12月29日,陈毅以一封“白文嫂尊鉴”之信寄往家中,开头便道:“数奉手书,至感亲亲骨肉念兄念弟之厚情深谊,弟读后不禁悲喜惭痛一时俱来,迸发之情,有如江河倾泻。”信中陈毅坦言:“廿年烽火,满地干戈,弟出入其中,了无罣挂,惟于亲亲骨肉之系念,尝与日俱永。 前以封锁层层,近以奔走山林城镇间,均不能详细作家书,每当动笔家书之际,便心绪堆积,无从措词,虽或伸纸着墨,不尽数行,又复扯毁,此情难言,有如此者!”舍家为国,浴血人生,生死难料的战争年代,陈毅思亲念乡之情欲写不能,欲罢不忍,几多隐痛,几多无奈,跃然纸上。陈毅与张茜1940年结婚。 婚后两人相敬相爱,情谊笃厚。 1948年3月,由于胶东战局吃紧,张茜随后方机关撤往大连。 妻子安全、孩子照料等,陈毅十分牵挂。“茜,亲爱的同志和亲爱的妻子:不料鲁中匆匆分别,又远隔山海将满一年……我十分罣念留胶东所有人员和您及三个儿子。直到你们安渡渤海抵大连后才松了一口气,放下重担子。”在谈了别后马不停蹄、辗转征战,很快将看到全国革命胜利等心绪后,陈毅在信的最后深情地对爱妻写道:乘便寄此简信以慰远望。您不要回信,得此信即设法回山东转前方团聚。在渡海安全条件下应不迟疑,迅速成行,以快为好,至盼至盼。信的后面附言:您回时孩儿们可不带,托朱、戴、宋及其他同志照料。 此事请您全权处理。 您应速回,应于7月雨季前赶到渤海(途间安全第一),至要至要。 这封信的落款是:仲弘(陈毅的字)吻您并在三个孩子面前提名问他们好。 关心又体贴,朴质而浪漫。牢记祖训 赓续传承“礼义廉耻,为忠为良”,是陈氏祖训家规,对培养教育一代又一代陈氏后人修身立德,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职业革命家,陈毅既注重承继祖先遗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更重视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相协调,对祖训家规赋予新的内涵,引导兄弟姐妹和后辈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在家中,陈毅常常以诗言志勉励传承。 “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 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人民培养汝,报答立事功。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千锤百炼后,方见思想红。 ”这是陈毅在《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中的一段话。 言近旨远,满满正能量。与此同时,陈毅重视对家中晚辈的教育与熏陶。 1962年4月10日,陈毅夫妇在给胞兄陈孟熙回信中,谈及对孩子教育时,明确写道:“德成侄儿应到农村锻炼,做到自食其力,他少爷气息太重,无吾家穷人要争气之概。 至于如何安排望兄多加严督,不应再累公家。 ”家书里面见家风,尺牍之间见情怀。 在齐家教子、赓续传承方面,陈毅堪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