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北戴河诗词赏析PPT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于1954年7月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在北戴河观赏大海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和对新时代的期望。历史背景本词...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于1954年7月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在北戴河观赏大海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和对新时代的期望。历史背景本词作于1954年,当时毛泽东来到北戴河,在此避暑并写了这首词。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写出了这首《浪淘沙·北戴河》,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追思和对新时代的期望。词句赏析上阕:开篇起笔不凡以写景切入,用“大雨落幽燕”五个字,描绘出大自然的雄浑气象。这一句不仅点出了时间、地点,更通过“幽燕”二字,显示了北戴河的独特风貌。“幽燕”在古诗词中常常被用来形容边疆地带,如杜甫《送灵州李判官》中就有“阴风切大河,猛兽突出岸。血铺中原人,冻死边城功。”的诗句。而在这里,“幽燕”则是指北戴河地区,这个地方常常被视为边疆,有着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描绘海浪翻滚、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这里的“白浪滔天”形象地表现了海洋的浩瀚和狂放,同时也隐含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助。通过这种对比,也展现了毛泽东的胸怀和气魄:描述了在狂风暴雨中停泊在秦皇岛外的渔船遭受着海浪的冲击,处境十分危险。这里通过写渔船的处境,表现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的脆弱。同时,也暗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通过夸张的手法形容海洋的广阔无垠和神秘莫测。同时,也隐含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无奈和渺小。这里的“一片汪洋”也象征着困难和挑战的无边无际:以问句结尾既表达了作者对渔民命运的关切,也引发了读者对人民命运的思考。这里的“知向谁边”寓意着人民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应该寻找正确的出路和方向下阕:用“越千年”表达了历史的悠久和变迁这一句既承接了上阕对历史的追思,又引出了下文的议论和抒情:通过对曹操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这里使用了“挥鞭”的意象,形象地描绘了曹操在北方草原上挥鞭赶马的形象,同时也隐含了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逝去:这一句紧接上句而来描述了曹操的名篇《观沧海》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曹操对国家、民族的关切和对未来的忧虑。这一句借用曹操的名篇,既赞美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又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心:借用《三国演义》中“秋风瑟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这里的“今又是”暗示了历史的重演和岁月的无情:用换了一个人间的方式赞美了新中国的伟大变革和人民的伟大力量。“换了人间”既包括了对革命战争年代的怀念和对革命胜利的自豪,也包括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期望和对未来的信心。这一句是整首词的高潮和主题的升华,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和对新时代的期望整体赏析《浪淘沙·北戴河》是一首富有诗意的词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回顾历史往事,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关切和对未来的信心。词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鲜明的对比、连贯的抒情等手法,使整首词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同时,这首词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