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介绍PPT
王昌龄(约公元698年~约757年),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
王昌龄(约公元698年~约757年),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贬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昌龄集》七卷。生平和经历王昌龄大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698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因事被贬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秋冬之际,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并交往甚密。约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前后,王昌龄与一友人(有人认为是汪伦)同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喝了些酒,旧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的王昌龄极为悲苦。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选官,超授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天宝七载(748年)前后,王昌龄奉命出使边塞,远赴龙城(今内蒙古阴山、辽河西侧一带),选授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途径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文学成就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他的七绝与李白、高适并称,三人的七绝都以描写边塞题材为主,而王昌龄的边塞诗则更多地表现守边将士立志破敌、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情怀。他的边塞诗不仅描绘了战争的艰苦,更突出了守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充满了浓厚的边地特色。此外,王昌龄的送别诗也非常出色,他的送别诗常常以短小的篇幅表达深厚的感情,如《芙蓉楼送辛渐》等。他的送别诗不仅表达了离别的悲伤,更展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总的来说,王昌龄的诗歌以边塞诗和送别诗最为著名,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和评价王昌龄的诗歌在唐代诗坛上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唐代边塞战争的真实面貌,更表达了守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深厚的爱国情怀。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后人喜爱。同时,王昌龄的诗歌也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内涵都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可以说,王昌龄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成就和贡献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