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和心肺脑复苏PPT
一、心搏骤停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引...
一、心搏骤停心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摸患者的颈动脉和股动脉时没有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声,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1. 心搏骤停的原因(1)心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原发性或继发性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心脏本身疾病所致。(2)各种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如钾离子浓度过高或过低)、酸碱平衡失调、麻醉和手术意外、心脏导管术、心内膜活检、心脏激光治疗等医源性因素致心律失常也可导致心搏骤停。(3)严重电击、溺水、窒息、自缢、严重创伤(如大血管破裂等)等意外情况,以及麻醉、手术和心脏导管术、心内膜活检、激光治疗等医疗过程中的意外,也可导致心搏骤停。2. 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1)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2)大动脉搏动消失。(3)呼吸呈叹息样或断续呼吸,常发生在心脏停搏前数秒至数十秒,随后呼吸停止。(4)心音消失。(5)瞳孔散大。(6)皮肤灰白、发绀。3. 心搏骤停的急救措施(1)叩击心前区:在心搏骤停后的1分30秒内,心脏应激性最高,此时拳击心前区,所产生的5-15W.Sr的电能可使心脏复跳,可使停搏的心脏复跳。方法:心前区拳击的部位是胸骨中下1/3交界处。拳击时,左手掌置于心前区,右手握拳,向后骤然用力,拳击心前区,反复进行。(2)开胸心脏按压:经上述急救无效时,应尽早行开胸心脏按压术,因为胸外心脏按压常不能使心脏复跳,可能与胸廓畸形、心包填塞或胸外按压力度不足、心脏位置不当等因素有关。开胸心脏按压术的方法:①按术前准备要求,迅速作好开胸手术前的一切准备工作。②将病人仰卧于手术台上,用手术刀沿胸骨正中上、下切开皮肤约8-10cm,再沿胸骨正中线向两侧分开胸大肌,充分暴露胸骨和肋骨。③迅速用开胸器撑开胸骨。暴露心脏。④一手捏住心脏,另一手握住扩张器,将扩张器塞入心包腔内,同时将心脏握于手中,进行人工心脏按摩。⑤开胸心脏按压术应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进行。二、心肺复苏(CPR)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目的是建立有效的通气与血循环功能,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及自主循环功能。1. 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1)触摸到规律性的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收缩压在60mmHg以上。(2)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由苍白或紫绀逐渐转为红润。(3)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4)出现自主呼吸。(5)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2. 心肺复苏的终止条件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急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1)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已有效恢复。(2)无心搏和自主呼吸,并迅速出现尸斑、尸僵、尸冷等。(3)有目击者证明患者已死亡,或已符合在法律上死亡的定义。3. 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①识别心脏骤停:当发现无反应患者时,应首先确认其有无意识。在判断意识时,急救员应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你怎么了?”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反应。如果患者无反应,应立即呼救,并寻求帮助。随后触摸患者的颈动脉,判断其有无心跳。如果心跳停止,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②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在确定患者心脏骤停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如拨打急救电话,通知医院等。③胸外按压: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按压部位为胸骨下半部,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深度为5-6cm。每次按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弹。④开放气道: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应确保患者气道开放。可以通过仰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法来开放气道。⑤人工呼吸:在开放气道后,应进行人工呼吸。每次人工呼吸应持续吹气1秒以上,使胸廓隆起。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⑥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应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过程中应避免过度通气和过度按压。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并进行高级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包括心电监测、除颤、药物治疗等。①心电监测:通过心电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心律情况,为后续的除颤和药物治疗提供依据。②除颤:如果患者出现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应立即进行除颤。除颤时应选择合适的能量和电极板位置,并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③药物治疗: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一些药物来恢复患者的心律和循环功能。如肾上腺素、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当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应进行复苏后处理。复苏后处理包括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寻找并治疗心脏骤停的原因等。①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在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应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②预防并发症:心肺复苏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肋骨骨折、气胸等。因此,在复苏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③寻找并治疗心脏骤停的原因:心脏骤停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在复苏后,应尽快寻找并治疗心脏骤停的原因,以防止再次发生心脏骤停。总之,心肺复苏是一项紧急而重要的急救技术。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在复苏过程中应保持冷静和耐心,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急救技能。1. 复苏后的监测在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需要持续监测以确保生命体征的稳定。这包括:心电图监测持续的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任何潜在的心律失常,从而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血压监测定期监测血压以评估循环功能呼吸监测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和血氧饱和度,确保有效的氧气供应体温监测由于复苏过程中可能出现低体温,因此需要监测并维持正常体温2. 维持稳定的循环在复苏后,可能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其他支持措施来维持稳定的循环。3. 神经系统评估复苏过程中可能导致脑损伤,因此需要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评估。这可能包括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和其他神经学检查。4. 后续治疗在复苏后,需要针对心脏骤停的根本原因进行进一步治疗。例如,如果患者是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心脏骤停,那么可能需要进行溶栓治疗或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 心理支持心脏骤停和复苏过程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是一次极其紧张和惊恐的经历。因此,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是非常重要的。6. 康复和长期监测在出院后,许多心脏骤停幸存者可能需要长期的康复和监测。这可能包括心脏康复计划、定期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等。7. 预防再次心脏骤停对于已经经历过一次心脏骤停的患者,预防再次发生是非常重要的。这可能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戒烟、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等)、药物治疗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植入等。8. 教育和培训对于公众和医疗专业人员来说,接受心肺复苏的培训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提高公众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还可以提高医疗专业人员的心肺复苏技能和知识水平。总之,心肺复苏是一项紧急而重要的急救技术。在复苏成功后,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测和治疗,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并预防再次心脏骤停的发生。同时,提供心理支持、康复和长期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育和培训,我们可以提高公众和医疗专业人员的应对能力,为心脏骤停患者提供更好的救治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