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PPT
口腔白斑是指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口腔粘膜上的这种斑块是不能被擦掉的。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又不能列入其它疾病分类之中者,是...
口腔白斑是指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白色或灰白色角化性病变的斑块状损害,口腔粘膜上的这种斑块是不能被擦掉的。在临床和组织病理学上又不能列入其它疾病分类之中者,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口腔各部粘膜均可发生,但以颊、舌部最多。白斑的色泽除了白色以外,还可表现为红白间杂的损害。在组织病理上的变化,为癌前损害的特征—上皮异常增生。但角化型白斑,其恶性程度反而较低。病因口腔白斑的发生与烟、酒、慢性摩擦及喜吃烫、辣食物等嗜好及饮食习惯有关。白斑与白色角化病临床上不能截然分开,故统称为白斑/白色角化病。白色角化病有发展成白斑的可能性,长期不愈的白斑,也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癌。吸烟是白斑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吸烟者发生白斑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高3~5倍,且发病部位多与烟的刺激部位一致喜饮烈性酒、食过烫或酸辣食物、嚼槟榔等局部理化刺激也与白斑的发生有关慢性机械刺激如残根、残冠、不合适假牙的长期刺激、口腔卫生不良、长期炎性刺激等另外白色念珠菌感染、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梅毒以及射线、口干症等也是白斑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好发部位颊、舌背、舌腹、唇、腭、口底、牙龈等部位的口腔粘膜损害特征为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较硬的斑块,平或稍高出粘膜表面,不粗糙或略感粗糙,柔软,可无症状或轻度不适感。损害形状与面积不等,可为乳白色、灰白色或微黄色的斑块,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稍高于或平于黏膜表面,表面平滑,或有颗粒状、疣状突起,或糜烂。也可在白斑中散布着一些发红区域组织病理上皮表层角化不全或过度角化,粒层明显,棘层肥厚,上皮突延长,基底细胞有液化变性或上皮下疱形成,真皮浅层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癌变白斑的好发部位是颊、舌背、舌腹、唇、腭、口底、牙龈等部位的口腔粘膜,但有时也可发生在其它部位。某些类型具有恶变可能,恶变率约为3%~5%检查组织病理检查上皮增生,有角化不全、角化过度、粒层肥厚、棘层增厚、基底层液化变性、上皮下疱形成及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上皮单纯增生是良性病变,上皮异常增生则属癌前病变,上皮异常增生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度甲苯胺蓝染色法白斑涂以甲苯胺蓝,使其着色,再用1%醋酸液擦拭,则白斑区域不变色,而周围正常粘膜则脱色。这种方法的原理是甲苯胺蓝使角蛋白着色,而角蛋白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胞浆内,在白斑处角蛋白量增多,因此可被甲苯胺蓝染成深蓝色。用醋酸擦拭后,正常粘膜的角蛋白被溶解,因此被擦拭脱色,而白斑处角蛋白较多,不能被醋酸溶解,故擦拭不脱色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作出诊断。临床表现白色或灰白色斑块,表面粗糙不平,或有颗粒增生,或呈疣状、乳头状突起,或有糜烂组织病理上皮增生,有角化不全、角化过度、粒层肥厚、棘层增厚、基底层液化变性、上皮下疱形成及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上皮单纯增生是良性病变,上皮异常增生则属癌前病变,上皮异常增生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鉴别诊断口腔白斑应与白色角化病、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等相鉴别。白色角化病白色角化病为灰白色、浅白色或乳白色的边界不清的斑块或斑片,不高出于或微高于黏膜表面,平滑、柔软而无自觉症状。不发生于舌背,多发生于嚼槟榔者扁平苔藓口腔损害,常呈对称性,发生于颊、舌等处,为白色、灰白色的丘疹、斑块、网状、环状、条纹状、水疱、糜烂等多种损害,常伴发皮肤损害,且有特征性皮损盘状红斑狼疮为慢性皮肤黏膜损害,特点是持久性红色斑片,中央萎缩凹陷呈盘状,表面有灰白色黏着性鳞屑覆盖,四周有红晕。皮损多发生于唇部,可超出于唇红缘,而白斑则很少发生于唇部黏膜治疗口腔白斑的治疗主要是消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戒烟、戒酒、少吃烫、辣食物等,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也应除去。严禁用苛性药物如酚类、硝酸银等处理白斑。可口服维生素A,每日5万U,或维甲酸,每日1.25~5mg,初服时可能发生头痛、头晕,可酌减剂量,通常在几天后即可适应。也可用中药进行治疗。在去除刺激因素后,可给予白斑区涂抹0.1%维A酸软膏,每日1~2次,同时口服维生素A,每日5万U,或维甲酸,每日1.25~5mg。对长期不愈合的白斑、白斑区皲裂、溃疡或基底变硬、表面增厚显著时,或已证明具有癌前改变的损害,应及早予以手术切除。对病损面积较小,位置表浅,或病损虽大,但经长期观察确无恶变可疑者,也可不予处理,仅严密随诊观察。预防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改善口腔卫生,禁止吸烟,治疗病牙,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每年至少检查1次发现可疑病损时,应及时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对已经证明有癌变或严重癌前病变的病例应及时采用外科手术切除在白斑治疗期间应该给予软食禁烟酒,忌酸辣、生硬及刺激性食物。使白斑区受到刺激减少,停止发展,同时给予大剂量维生素A并发症白斑可发生在身体各处皮肤、口腔及外生殖器黏膜。皮损为大小不等的白斑,边界清楚,形成白色斑块,白斑内毛发正常或变白。病变好发于受阳光照射及磨擦损伤部位,病损多对称分布。白斑还常按神经节段分布而呈带状排列。除皮肤损害外,口唇、阴唇、龟头及包皮内侧黏膜也常受累。白斑可累及部分黏膜或全舌黏膜,表现为白色斑块,边界不清,自觉舌部不适,可伴有口干、烧灼感,或疼痛。病变也可发生于舌缘、舌腹、舌背等舌部,白斑界限清楚,发生于舌两侧者呈纵行或横行,发生于舌背者呈圆形或椭圆形,略高于黏膜表面,色泽乳白色,触诊较周围黏膜硬。发生于唇部者多见于下唇唇红部,唇内侧黏膜白斑多呈颗粒状、结节状,略高起,色泽乳白,与正常黏膜间境界清楚。发生于阴部者,白斑多发生于阴唇及阴蒂,也可见于阴茎及龟头,白斑呈乳白色或粉红色,边界清楚,有轻度萎缩,患者自觉瘙痒。发生于口腔者,白斑发生于唇、齿龈及颊黏膜等处,白斑多呈灰白色或乳白色,稍高起,境界清楚,表面可有颗粒状突起或糜烂。白斑好发于各部位黏膜,严重的白斑可累及包括舌、唇、牙龈、口底、硬腭等部位的整个口腔黏膜,甚至可累及咽喉、食管、气管等部位的黏膜。白斑患者的黏膜白斑可以转变为癌,其癌变率约为5%。白斑癌变常发生于以下情况:白斑发生于舌缘,舌腹、口底、口角联合区、软腭复合体等高危部位;白斑发生溃疡或伴有念珠菌感染;白斑表面变得粗糙、颗粒状、疣状或有糜烂、溃疡时;白斑区出现皲裂、硬结或增生时;白斑周围出现红斑、斑块、硬结或颗粒状肉芽肿时;白斑区出现白色、灰色或黑色斑块时;白斑区域感觉消失等。白斑的癌变过程一般很慢,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总结口腔白斑是一种癌前病变,尽管并非所有白斑都会发展成癌症,但应高度重视其预防和治疗。预防上,应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戒烟、戒酒、避免过烫和刺激性食物等,同时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治疗上,首先要去除可能的刺激因素,如治疗牙病、去除不良修复体等,然后根据白斑的类型和程度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白斑的变化,如有癌变迹象,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对于已经确诊的白斑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的并发症。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如有需求,请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机构。日常生活管理对于口腔白斑患者,除了医学治疗外,日常生活管理同样重要。以下是患者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饮食管理均衡饮食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这些都有助于口腔黏膜的健康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过烫、过辣、过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黏膜的损伤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口腔白斑的主要诱因之一,患者应尽量戒烟限酒,以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使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刷牙时应轻柔地刷洗口腔黏膜,避免过度刺激使用漱口水可以使用含有抗菌成分的漱口水,有助于减少口腔细菌的数量,预防口腔感染定期洁牙定期到牙医处进行洁牙,去除牙菌斑和牙结石,保持口腔清洁心理调适保持心情愉悦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身体的康复,患者应尽量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社交活动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交流,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定期随访定期复查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的病情变化自我监测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应注意自我监测,如发现口腔黏膜有异常变化,应及时就医预防措施预防口腔白斑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口腔白斑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戒烟限酒是预防口腔白斑的有效措施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漱口水、定期洁牙等,有助于减少口腔细菌的数量,预防口腔感染均衡饮食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口腔黏膜的健康避免过度刺激避免使用过烫、过辣、过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定期口腔检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的口腔黏膜病变总之,口腔白斑是一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口腔黏膜病变。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管理自己的饮食、口腔卫生、心理状态等方面,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同时,公众也应了解口腔白斑的相关知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