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古诗词赏析PPT
《十六字令三首》是毛泽东翻阅《辞源》时看到“十六字令”这种诗体后写下的组诗作品。全诗内容每首都是十六个字,第一首写山,第二首写水,第三首写风;每首都是物、...
《十六字令三首》是毛泽东翻阅《辞源》时看到“十六字令”这种诗体后写下的组诗作品。全诗内容每首都是十六个字,第一首写山,第二首写水,第三首写风;每首都是物、数、量、形、色、动、静的统一体,每首都只有一物,却内涵丰富;每首都用极简炼的几笔,勾勒出了一个景物的鲜明形象,境界全出,蕴含无穷。诗词原文十六字令三首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诗词赏析第一首第一句“山,快马加鞭未下鞍”,一个“山”字破空而来,既形象感目,又情感饱满。连用两个“山”字,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气势,并借以突出“快马加鞭”的形象,使人在觉得风驰电掣的运动感的同时,又产生了一种雄壮的气势感。一、二两句,本来是一个递进句,为了突出山的高峻,诗人却把它写成并列句,并在“未下鞍”三字前加上一个“惊”字。这样,不仅使诗句避免了一览无余的毛病,而且使本来静止的形象飞动起来,惊险异常。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写山如何高峻,而是用一个惊险的镜头:骏马下山,要等到马儿快接近山脚,也就是快要下鞍的时候,才发现离山顶还有很远。这样写,不仅使诗的形象具体生动,而且饱含惊险之感。如果写成骏马飞奔,一越而过,那还有什么惊险可言呢?所以“惊”字是个诗眼,诗如果没有这个字,就失却了灵魂。三、四两句,诗人并没有就山写山,而是由静变动,写出群山万壑在马蹄声中的感受。在“惊回首”三字后加上一个“离”字,表现出“惊”是回顾之惊。如果是向前看,那便是“望断南飞雁”的“望”了。而“离天三尺三”则夸张地写出了山的高峻。第二首这首小令写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之际。作品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长征最后阶段的磅礴气势,歌颂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首句“山,倒海翻江卷巨澜”,以夸张的手法极写了山的高峻,又写出了山的动态,活画出一座壮伟而灵动的群山图,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无限生机。同时,这座高耸入云、气势非凡的群山图,又是红军战士高大形象的化身,是革命英雄主义的象征,给人以征服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的力量。次句“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紧承上句,由静变动,以群山图转为万马奔腾图。在“奔腾急”三字后加上一个“万”字和一个“急”字,突出了红军战士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英雄气概。而“战犹酣”三字则巧妙地化用“鏖战犹酣”成语,活画出红军战士彻底打垮蒋介石反动集团军的英雄气概。第三首这首小令写山的高峻。先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夸张手法极写山的高耸入云、巍峨挺拔。同时,一个“刺”字,又写出了山的锐意进取、顽强挺拔的气概,把静卧的山写活了。次句“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笔力千钧,进一步强化了山的高峻。天,本来是不可能坠落的,“天欲堕”是诗人主观感受的一种极度夸张,并以此极力渲染和烘托山的高大。“赖以拄其间”则进一步以虚衬实,以想象的天欲坠反衬出山的巍峨高耸。结语这三首小令,每首都描绘了一个特定的景物,每首都突出一个“山”字。而每首的着重点又各不相同:第一首着重写山的高峻,第二首着重写山的动态,第三首着重写山的静态。三首诗连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着重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山,快马加鞭未下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