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人物介绍PPT
钱学森基本信息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
钱学森基本信息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教育与工作经历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0月,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职;1965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科技现代化的思想;1979年,钱学森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授予“杰出校友奖”;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9年6月,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授予钱学森“国际冯·卡门奖”,以表彰他在航天科技领域的杰出贡献。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主要贡献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钱学森长期从事飞机设计、空气动力学、控制科学和火箭导弹研究以及系统工程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贡献有:提出并发展了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对火箭导弹和正在发展中的航天事业的长期规划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提出并发展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了系统工程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社会任职钱学森曾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力学学科组副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等职。个人生活钱学森是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王士倬的女婿,王士倬的女儿王人美是钱学森的夫人。他们育有一子一女,儿子是钱永刚,女儿是钱永真。人物评价钱学森同志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钱学森同志以他的智慧,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始终心系祖国,心系人民。钱学森同志的杰出贡献永载史册,崇高精神永垂不朽!邓稼先基本信息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教育与工作经历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选中,与同校的杨振宁、李政道一起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1950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8月,邓稼先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研究,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主要贡献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社会任职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和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核武器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兼职教授等。人物评价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科学的研制和国防科技事业中,为摆脱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为增强我国的国防力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核科技专家,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三强基本信息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浙江诸暨,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教育与工作经历1937年钱三强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在严济慈帮助下,到巴黎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居里夫人和约里奥·居里。1948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提出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同年,发现重原子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1955年回国。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常委、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主要贡献钱三强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为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开拓性成果。1964年,由钱三强参与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他为中国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为中国研制氢弹和发展核武器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社会任职钱三强曾任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人物评价钱三强是中国发展核科学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是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为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奋斗终身,为中国的原子能科学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两弹一星”研制和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一代科学巨匠、国之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