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诗词鉴赏PPT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等。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等。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五平韵,后段十句七平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九句五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鉴赏: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人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原文: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新丰,今古几风流。汤葛虽名世,萧曹亦倦游。玉川子,开宴晚,醉眠秋。莫愁清绝,明来不减今宵否?共挽银河仙浪,宇宙穷观得否?天乙为谁秋?人散后,一钩凉月天如水。鉴赏:这是辛弃疾在庆元五年(1199年)任福建安抚使时,和马叔度同游福州名胜月波楼时所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游赏月波楼的情景。起调三句,写马叔度游赏月波楼之值得纪念。词人于庆元二年被劾落职,闲居铅山,一直未曾再到福州。此次来福州,系奉召赴行在奏事,匆匆而去,又匆匆而归,故曰“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则表明此间美景为马叔度所独享,词人深以未能同游为憾。马叔度来游,值此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词人情豪兴逸,遂与马叔度同登西楼,极目四望,吟诗作赋,尽兴游赏。“西楼”即月波楼,因在福州城西而得名,为当时名胜。唐诗人李商隐曾有诗云:“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词人在这里化用李诗,写他在月波楼上吟诗作赋,其兴致与当年李商隐游成都万里桥相类。“何必问更筹”,谓尽情吟赏,无须计较更鼓之敲击次数,以显示其兴致之高。“唤取”三句,写作者为红粉佳人劝酒,希望她们切莫悲愁,不要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续)洒下新丰酒店那样的悲泪。这里化用唐代诗人李商隐《赠妓》诗“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蜡烛泪成灰,泪乾方罢休”句意,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应尽情欢乐,切勿悲愁。接着,词人以两位着名历史人物汤信、葛亮和萧何、曹参相比,指出他们虽然名垂青史,但如今也早已作古,如今还有谁肯如他们那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呢?言外之意是,他和马叔度都是为国家而不得志于时的人,他们只能以饮酒自遣,在醉乡中求得解脱。词写至此,已透露出一股郁勃不平之气。词的下片,承前“醉眠”二字而来,写醉酒后的狂放失态。“玉川子”即唐代诗人刘叉,因其曾写有《酒德颂》,故被称为酒中仙。这里词人自称“玉川子”,正是以刘叉自喻。“开宴晚”是说宴席一直持续到晚上。“醉眠秋”是说酒醉之后,伏案而卧,一醉直到秋天。这三句写词人酒醉之后,伏案而卧,直到深秋,足见其酣饮之久。“莫愁”三句,写词人担心明朝酒醒之后,清冷的秋景依旧,但今宵的醉意却已全消。故希望明晚的月亮仍和今宵的一样圆,一样明亮,使词人可以继续今宵之游。这里,词人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不可常得的惆怅心情,表现得十分委婉动人。“共挽”二句,写词人希望与友人一同挽起天河仙浪,将宇宙穷尽观赏。这二句充分表现出词人的豪迈气概和博大的胸怀。“天乙”三句,写天乙贵人(这里指皇帝)不知为谁而忙,词人却人散后独自面对清冷的秋月,深感仕途的寂寞无聊。天乙,星名,即太乙。古人认为它是天帝之神。这里以之代指皇帝。这三句,词人将胸中的牢骚不平之气,以嬉笑怒骂的形式发出,读来令人解颐。这三句也是词人对南宋朝廷不肯任用贤才的讽刺和抗议。这首词,写景抒情,用事运典,无不思致缜密。“汤葛”、“萧曹”四句,笔力扛鼎,有千载一发之慨。而结处“人散后,一钩凉月天如水”二句,则轻灵隽永,姿致高逸,有悠然不尽之妙。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原文: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鉴赏: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时陈亮约朱熹在赣闽交界处的紫溪与延平(今福建南平)之间会见,途中得知友人章德茂(名淳)将出任贺金正旦使,便写此词为他壮行。词的上片从即日金朝君臣情况写起。“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南宋自隆兴和议之后,一直未能振作,故说“不见南师久”。但当时金朝的情况也并不妙,自金世宗死后,金章宗即位,内政混乱,外患迭起,军事上屡遭败绩,国势日衰。南宋一些人士认为恢复中原的时机已到,因此,陈亮在词中写“谩说北群空”,含有嘲讽之意。接下来三句,是对南宋君臣苟安求和、不思光复的愤慨。“当场只手”三句,是说南宋朝廷中那些主张“和议”的人,只会说金朝没有人才,无人可派,却没想到自己方面更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英雄豪杰。陈亮自己正是“当场只手”的英雄人物,他积极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多次上书孝宗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