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运动PPT
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
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事件背景袁世凯称帝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承认帝制,准备于当年8月15日举行登基大典。此举立即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北洋军阀内部也矛盾重重,直系军阀首领冯国璋和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均表示反对。云南独立云南督军唐继尧在云南首先通电反对袁世凯称帝,并联络蔡锷、李烈钧等人共谋讨袁事宜。各省纷纷响应,均宣布独立,反对袁世凯称帝。事件过程云南独立与护国军成立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在昆明联名发表檄文,宣布云南独立,并组建护国军讨伐袁世凯。蔡锷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部向四川、贵州进攻;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率部向广东、广西进攻;唐继尧为第三军总司令,坐镇云南。各地响应护国军出师后,得到各地响应。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先后独立,并宣布加入护国战争。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分裂,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但仍负隅顽抗。袁世凯病逝护国军继续发动进攻,袁世凯所部土崩瓦解。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中于1916年6月6日病逝。黎元洪继任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北洋军阀集团内部的矛盾暂时取得缓和,中国进入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意义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了共和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它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序幕,对后来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护国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迫切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政治领域的延续,使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护国运动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在军事上,它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并给予北洋军阀以沉重的打击。护国运动为后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进行北伐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