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PPT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712年-7...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多描写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真挚,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巍峨的山峰”。《蜀相》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妙,自然紧凑。前两联“寻”与“祠”相呼应,直切题意,属“起”的部分;颔联“自”与“空”相为绾合,紧承首联,属“承”的部分;颈联由“寻”而及“思”,意在笔先,既咏史又抒怀,属“转”的部分;尾联合咏怀古迹,叹惜丞相,属“合”的部分。全诗沉郁顿挫,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点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仰。“何处寻”三字,也并非提问,而是对诗人将去瞻仰、凭吊武侯词的径直判断,在这令人神驰的历史人物的面前,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了进去,使客观景物也仿佛有了人的灵性,高古庄重之外,又显得非常亲切。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丞相祠堂的地理位置,同时又暗用古人常用松柏象征一个人品德高尚、精神永存的典故,既是对诸葛亮的崇高品格和丰功伟绩的赞颂,也是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和敬慕之意的表达。全联不仅切题,而且为后面咏叹奠基。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直切题旨,给人以突兀奇矫之感,同时又使人产生一种对历史的追忆与缅怀。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动态相统一的画面:在碧草照眼的春光中,黄鹂时而在碧草中穿飞,时而在隔叶间婉转鸣唱。这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不仅体现出诗人对丞相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的赞美之情,更体现出诗人触景生情、忧国忧民、伤时感事的愁绪。因为黄鹂隔叶,足见树荫之密,而树荫之密恰是由于人迹稀少,这是武侯祠内那幽冷寂寞和枯燥乏味的氛围所造成的。因此,此联中写景的字眼虽只“自”“空”两字,却含意深厚。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写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智谋和远略。下句“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继承帝业,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的崇高赞誉,“老臣”之称则蕴含着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怀念。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征战,未获全胜,丞相却已亡故,使人泪满衣襟。诗歌以悲情作结,由咏史过渡到抒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古代英雄叱咤风云、为国捐躯的事迹,本来已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