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杜甫PPT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时。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时。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以下是《蜀相》的原文及详细赏析:原文译文要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映照石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定夺天下大计,他曾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赏析首联诗人以问引起兴趣:“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数百步之遥,早有翠柏森森,那里就是丞相的祠庙所在地。诗人用设问手法,以虚间实,别起妙笔,借寻问祠堂,以表达对先贤的怀念。一个“寻”字,给人以急欲瞻仰、景仰丞相祠堂之感觉。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亮所作。这首诗艺术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借以表达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颔联接着写诗人寻访丞相祠堂途中的所见所感。“映阶”,指草色映照在石阶上。“自春色”,是说碧草照映石阶,不过自为春色,因为游人行迹稀少;隔叶黄鹂,亦不过空作好音,它并不能给行人带来欢乐。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具体写出了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的情景,说明诸葛亮隆中决策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从而使人感到这位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下句写出诸葛亮两朝辅佐刘备和刘禅,取蜀国,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幻风云,不懈地尽忠蜀汉国家的事业的心情。两句诗足以传颂千古。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结语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最后“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深切惋惜。全诗沉郁顿挫,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