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学PPT
元朝文学以“元曲”为主,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元曲的发展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
元朝文学以“元曲”为主,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元曲的发展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无定句,可以增加衬字,较为自由,又多用口语、方言、俚词俗语,尤其是大量使用“曲意”用词,入曲的特殊语法习惯,使其与诗、词大异其趣,形成自己独特的抒情风格和韵味。元曲的分类散曲散曲,元曲的一种,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汉族文学体裁。金、元时期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有套数(散套)和小令(只曲)两种基本形式。小令,又称“叶儿”,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点。但小令除了指单支的小曲外,也包括套数中的一支曲(尤为散套中的第一支曲)在内。其具体又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专指一个曲调(一支曲)如《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由《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三支曲子组成,《骂玉郎》即是小令指套数中的第一支曲子这是从套数的首曲来说的。如《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数首曲为《端正好》,它也是小令小令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体裁有吟咏自然风光、状物、言情、咏史等。小令的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善于叙事,有过白兼用衬字。也有纯用口语,几近白话的。套数,又称“散套”、“大套”,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或管色)的只曲组成。元人称为“套数”,实即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演变发展而成。其中每支小令,称为“曲牌”,故又称“曲牌联套”。元曲套数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末曲必须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而且大多是尾声。只有小令一、二支的短套,可以不拘此例。套数的曲牌少则数支,多则几十支,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同一宫调的曲牌联缀如《中吕·阳春白雪》不同宫调的曲牌联缀如《南吕·一枝花》杂剧杂剧,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一种戏剧形式,因在元代大都(今北京)兴盛,故又称“元曲”或“北曲”。杂剧每本戏只限四折,有时加一个“楔子”,即开场或过场戏。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少数剧本的唱词,分由几个角色分唱。杂剧角色分为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杂(丑角)四大类。旦本戏中由正旦主唱,正旦扮演的角色大多是年轻女性,没有固定的性格和行当。正末是戏剧中的男主角,相当于生。正末之外还有副末,为次要的男角。净俗称“花脸”“花面”,指那些面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有正净(大花脸)、副净(二花脸)、丑净(小花脸)之分。杂是杂角,俗称“小花脸”,指那些滑稽诙谐或相貌丑陋的人物,有男有女。元曲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太医院尹。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战斗的精神,他塑造了一系列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关汉卿擅长用尖锐的笔调和完美的形式,表现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揭示出斗争的趋势和结果。他的剧作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的生活画面,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矛盾,对揭露黑暗现实、寄托人民理想、表达人民愿望起了重要作用。白朴白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白朴的杂剧作品题材多出历史传说,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和《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等15种。白朴的剧作主题非常明确,而且思想倾向进步,人物形象鲜明,艺术结构完整,语言通俗流畅,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瑰宝。马致远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他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马致远的杂剧作品数量不多,但是题材广泛,主要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马致远的散曲作品则以清新自然、明快流畅为主要特点,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郑光祖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他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咎鉴》、《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怀疑不是郑光祖作品。其散曲作品数量不多,但艺术成就很高。郑光祖的杂剧作品以文词细腻、情感真挚为主要特点,他的作品常常以爱情为主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对真爱的追求。同时,他的散曲作品则以清新自然、明快流畅为主要特点,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以上是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元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元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王实甫王实甫,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大致活动在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他的杂剧作品数量不多,但成就很高。最著名的是《西厢记》,此外还创作了《丽春堂》、《破窑记》等作品。《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戏剧的杰作之一。它改编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以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绘和生动的情节安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丰富。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在戏曲舞台上久演不衰,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巅峰之作。乔吉乔吉,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寓居杭州。落魄江湖四十年,至正五年(1345)病卒于家。著杂剧十一种,现存《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三种。散曲有《梦符小令》一卷。散曲多啸傲山水,风格清丽,朴质通俗,兼有典雅。其杂剧作品,见于《录鬼簿》的有十一种,今存《扬州梦》、《两世姻缘》、《金钱记》三种。乔吉的杂剧作品以清新自然、明快流畅为主要特点,他的语言质朴通俗,同时又不失典雅之气。他的作品常常以爱情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细腻刻画和情节的巧妙安排,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对真爱的追求。乔吉的散曲作品则以清丽自然、明快流畅为主要特点,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张养浩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张养浩的散曲作品以豪放奔放、慷慨激昂为主要特点,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心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是元曲其他几位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简要介绍。元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元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张可久张可久,字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套,为元人小令之冠。张可久生活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7-1307),是元代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清丽典雅,富有诗意,内容多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个人闲适的生活和抒发情怀。他的散曲集《小山乐府》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曲的瑰宝之一。睢景臣睢景臣,字景贤,或作嘉贤,扬州(今属江苏)人,元代杂剧作家。他的代表作《哨遍·高祖还乡》套曲,从一个小官吏的视角,生动地描述了刘邦衣锦还乡的场景,展现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和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憎恶。这部作品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安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民的不满情绪,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卢挚卢挚,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元代文学家。他的散曲作品以清丽自然、明快流畅为主要特点,善于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他的代表作《沉醉东风·渔夫》以渔夫的生活为题材,通过对渔夫形象的刻画和渔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珠帘秀珠帘秀,元代女演员,是元代杂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表演风格细腻传神,擅长扮演各种角色,尤其是旦角(女性角色)的表演更是出色。她的代表作《逞风流王焕百花亭》等作品在元代戏曲舞台上有着广泛的影响。珠帘秀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演员,还是一位有着高度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的艺术家,她的表演艺术和创作成就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上是元曲部分其他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简要介绍。元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元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欣赏和研究这些元曲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也可以感受到元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