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的介绍及预防PPT
猩红热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
猩红热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细菌一般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有时也可通过带菌的玩具、毛巾、衣物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此病潜伏期一般为2~5天,也可达7天。临床表现前驱期大多骤起畏寒、发热,伴头痛、咽痛、杨梅舌、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及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渗出物。舌质红,乳头红肿如杨梅,称杨梅舌。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出疹期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多数自起病后1~2天开始出现。少数患儿在发病的早期,可在舌面或唇内侧出现充血水肿及针头大小的红色斑疹,即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的猩红色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样,或人寒冷时的鸡皮样疹。疹间皮肤潮红,用手压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皮疹,而口周围皮肤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疹密集呈紫红色横线,称帕氏线。肘、膝、踝及掌指关节处皮疹密集并伴出血性横纹,称出血性皮疹。此外,在肘、膝、臀、腰等皮肤易受摩擦的部位,皮疹常密集或呈线状、片状充血性红斑,称线状疹或片状疹。舌面呈肉红色,光滑而乳头肿大突出,称“杨梅舌”。患者常有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及触痛。恢复期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皮疹密集处脱皮更为明显,如手足掌、面颈部等,常呈大片脱皮,状如手套、袜套。而躯干、四肢皮疹较少处呈糠屑样脱皮。但如患者为过敏体质,在病后2~3周,可有风湿性关节炎、肾炎及心肌炎等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其他类型轻型发热不高,有咽炎和扁桃体炎,疹色淡红,皮肤无脱屑或脱屑很轻,淋巴结多不肿大,病程短,1周左右中毒型表现严重,高热、头痛、剧烈呕吐,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中毒性肝炎等。咽峡炎不重,但皮疹很明显,疹色鲜红,且有出血点,疹后脱屑很明显脓毒型较少见,是由产生红疹毒素的A组链球菌以外的其他型链球菌(如C、G族链球菌)所引起。表现为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炎及皮疹均不明显,有脓疱疮。疹后脱屑及色素沉着均不显著。咽部培养可见C、G族链球菌生长,脓液培养可检出相应的致病菌外科型病原菌自皮肤或伤口侵入,无咽峡炎存在,而表现为伤口或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皮疹出现早且分布广,局部和全身的中毒症状都较明显产科型病原菌经阴道侵入,引起阴道炎、子宫颈炎、输卵管炎及盆腔脓肿等,表现为高热、腹痛、皮疹少,咽峡炎轻,但常有明显的杨梅舌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有化脓性并发症者更高尿常规有肾炎病变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培养可获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法检测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抗原血清学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增高,对猩红热的预防=======预防猩红热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由于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因此应尽早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对于咽拭子培养持续阳性的带菌者,应至少隔离至培养转阴。同时,对于接触过猩红热病人的易感者,应严密观察7~12天,如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切断传播途径猩红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此外,对于可能携带病菌的物品,如玩具、毛巾等,应定期清洗消毒。保护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应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防护。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抵抗力,也是预防猩红热的重要措施。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猩红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防护能力。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早期识别和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尽早识别并进行治疗。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对于疑似病例,也应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综上所述,预防猩红热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共同作用。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健康教育以及早期识别和治疗等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猩红热的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