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PPT
陈望道(1891年12月29日—1972年4月29日),原名陈承纬,字适夷,号适道,浙江义乌人。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8月留学日本早...
陈望道(1891年12月29日—1972年4月29日),原名陈承纬,字适夷,号适道,浙江义乌人。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8月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19年年底返国,1920年3月,应陈独秀之邀任上海《新青年》杂志编辑,同年8月任上海《星期评论》杂志主编。1922年至1923年,应邀赴日本任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和政法大学中文讲师。1928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华西协合大学、复旦实验中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是中国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早年经历陈望道出生于1891年12月29日,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他的祖籍是浙江义乌,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清朝的秀才,对他的童年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尽管他的家庭背景是传统的,但他的思想却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留学日本在辛亥革命后,陈望道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在日本,他深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渐认识到社会的阶级结构和不平等现象。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新青年》与《星期评论》陈望道回国后,开始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和思想启蒙。他参与了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并成为其主要撰稿人之一。《新青年》杂志成为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陈望道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重要人物之一。同时,陈望道也是上海《星期评论》杂志的主编。他在《星期评论》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批判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提倡科学、民主和社会主义。这些文章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中国现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是中国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这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广泛,对中国的革命思想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望道的译本不仅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轰动效应,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教育生涯与晚年生活陈望道在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他在教育方面的理念是开放和进步的,主张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他的教育理念对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晚年,陈望道继续致力于社会进步和学术研究。他积极推动爱国民主运动,支持新中国建设。他还参与了上海《文汇报》的创办和上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工作。尽管晚年的身体状况不佳,但他仍然坚持工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思想启蒙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