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由来、风筝四艺PPT
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又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即清明节的前一二日。这一节日起源于据传始于春秋...
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又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即清明节的前一二日。这一节日起源于据传始于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臣子介子推割股充饥的故事。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节日习俗:寒食节的主要习俗包括起火烧饭、吃冷食、祭扫坟墓、踏青等。寒食节期间,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冷食,如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祖感恩,推崇忠君爱国信念。节日意义: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传统节日,历史上,寒食节曾被定为全国性的大节日,放假七天,并与清明节相连。这个节日虽经千百年,但在全国仍流传不衰,民间每逢寒食节,都要禁火三日,并举行一系列活动以纪念这个日子。风筝四艺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制作技艺和飞行原理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而“风筝四艺”则是对风筝制作技艺的精炼总结,包括“扎、糊、绘、放”四个主要环节。扎“扎”是风筝骨架的搭建过程。风筝的骨架多用竹篾、木条等轻质材料制成,这些材料需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以确保骨架的轻便和坚固。在搭建骨架时,匠人需根据风筝的设计和飞行要求,精确计算骨架的结构和比例,再通过巧妙的编织和捆绑技术,将骨架搭建得既稳固又轻盈。糊“糊”是指将纸、绸或其他轻质材料糊在风筝骨架上的过程。糊面材料需具有良好的韧性和透气性,以保证风筝在飞行时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在糊面时,匠人需将材料裁剪成合适的形状和大小,再巧妙地粘贴在骨架上,使风筝的外观既美观又符合飞行要求。绘“绘”是在风筝表面绘制图案和色彩的过程。绘画技艺的精湛与否,直接关系到风筝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匠人需根据风筝的主题和风格,运用各种绘画技法,如描线、涂色、渲染等,将风筝装扮得五彩斑斓、栩栩如生。放“放”是风筝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风筝制作技艺的重要环节。放飞风筝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包括选择合适的场地、判断风向和风力、掌握放飞时机等。在放飞过程中,匠人需不断调整风筝的角度和高度,使风筝在空中保持平衡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