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史铁生PPT
概述《我与地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者史铁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将个人的苦难与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北京地坛公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描绘中。地坛公园,对于史...
概述《我与地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者史铁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将个人的苦难与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北京地坛公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描绘中。地坛公园,对于史铁生来说,不仅是一个逃避现实、寻找内心安宁的地方,更是一个思考人生、领悟命运的场所。在这里,他思考着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爱与被爱的种种问题,试图在痛苦和绝望中找到一丝希望与光明。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将作者与地坛公园之间的情感纽带娓娓道来。从初次踏入地坛的陌生与好奇,到后来的熟悉与依恋,作者的情感变化与地坛公园的四时更替、风景变换紧密相连。这种情感与景物的交织,使得文章既有深沉的哲理思考,又有细腻的情感描绘,读来令人动容。部分内容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除去几次早晨去天坛祈年殿外,其余时间都在地坛度过。坐在轮椅上,从园子里方泽坛的台阶上往西看,直到祭坛西门;如果在那儿呆久了,又倒过来往东看,直到它这面的台阶上。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细细观察它出现的过程,于是惊奇一个原本不是东西的东西竟可以变成好东西。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我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些?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这两年搬到北海公园附近,北面就是白塔。这塔是在我住在宣武区的时候经常望见的。夜晚灯下,它从空中悬垂,八面玲珑,晶莹飘忽,像一串从虚空垂下的明珠。然而,我从没想到要去那儿,虽然它离我是这样的近。更远一些,在三环路上,白塔,北海,时时隐匿在扬起的尘土中。还有香山呢,我更没去过。我只去过一次颐和园,那样一个浩茫的所在,几次迷路,好容易才走出来,心中的慌乱竟与当年第一次走进地坛时一样。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些?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如果说许多年来它都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它同时也该成为我笔下的一部分。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曾想过,如今已全然记不得。我曾在一篇小说中写到过: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她到处去给我找大夫,顶风冒雨,挎着个包袱。她曾给我洗身、打药、包扎伤口,扶我练习行走和上下楼梯。她曾到处给我借轮椅,也到处给我推轮椅。她曾跟在那些孩子后面追喊,让他们小心别让我摔倒。她曾抚着我睡下,给我盖上被子,又悄悄走开去。她心里又高兴又忧虑,高兴的是我的腿可以重新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