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居作PPT
宋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色...
宋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色深沉,周围一片寂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它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又名“卜算子令”“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曾作诗好用数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卷三《卜算子》:“毛氏云:‘骆义鸟(骆宾王)有诗善用数名,人号卜算子。’词取义此。”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属仄声韵。黄州:今湖北黄冈。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又名南禅寺,在黄冈县东南。缺月:不圆的月亮。疏桐:枝条稀疏的梧桐。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刻,古人计时用的漏壶。也指漏壶上刻划有度数指示刻数的铜龙(所以漏也称铜龙)。《周礼·夏官·挈壶氏》:“凡军事县(悬)壶以序聚柝。”郑玄注:“故书挈作契,杜子春云:‘契读为刻,谓刻漏也。’”因此,漏刻可以指示时间,所以“漏断”即指夜深。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幽,《易·履》:“幽人贞吉”,其义即此。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去,遗踪尽难寻。”朱熹《楚辞集注》:“鸿,水鸟也,小曰宛,大曰鸿。”省:明白,理解。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实则是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才着“人”字,语意一贯,不是写“人”。此词用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沙洲:沙滩地,水边沙地。唐杜牧《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即指此。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到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到黄州期间,苏轼内心当然很苦闷,但苏轼是天性乐观旷达的人,他从来不愿意把自己淹没在苦闷之中,而是想设法从苦闷中解脱出来。在定慧院,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孤寂难耐,他就这样独自徘徊、思索着。这时,他惊动了栖居在树上的孤鸿,引起了他的联想,心中的激愤,化作了这首广为人称道的《卜算子》。赏析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看到了“缺月挂疏桐”的情景。此景不断在他头脑里闪现,又似乎想见到什么然而却不见其人。“时见幽人独往来,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