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皮影戏PPT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形式。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历史皮影戏是中国出现最早、分布最广的古老民间戏剧形式。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皮影戏所用的幕影原理,以及表演形式,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可见,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电影的重要先驱。皮影戏又名“灯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来表演故事,是一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戏曲艺术。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汉书·外戚传》记有李夫人少而蚤卒,汉武帝思念不已,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影,乃夜张灯烛,设帐幕,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世谓“夫人影”。这当是最早的皮影戏了。不过皮影戏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至今尚无确论。据唐《乐府杂录》记载:“影戏源于汉武帝李夫人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为方帷,张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故今有影戏。”但此说亦不可信。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称:“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亡,帝思之,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幔帐,张灯烛,设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之,见美人好女,若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它不得就视,然愈益悲感,为作诗,使乐府弦歌之,谓夫人影。夫人亡不已久,上终不忘,方士言,祭而影能应,乃令天下妇人皆为之。今之影戏,盖始于此。”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云:“吴僧赞宁与予言:唐明皇与叶法善游月宫,见‘广寒清虚之府’,有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裳,舞于广庭。中一人前致辞曰:‘此霓裳羽衣曲也。’帝问:‘其曲几何?’曰:‘此曲凡三十八叠,今传于人间者,但《霓裳中序第一叠》而已。’帝密记其声节,归授法曲部,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后于西凉得《摩诃兜勒》曲,与《霓裳》散序声颇同,异其末章,名曰《甘州》。今《摩诃兜勒》自有曲,不与《霓裳》同,然亦名《甘州》。中唐之制,大抵以《霓裳》为雅乐法曲,以《凉州》等为胡部新声。其后又有《伊州》、《甘州》之类,皆以边地名之。至其曲遍数,又有《入破第一》、《第二》、《第三》等号,名数差繁。教坊记曲,盖谓此也。法曲本自谓清虚,而近世教坊所奏,杂以胡夷之曲,故教坊记但云法曲,而不复言《霓裳》矣。予又尝考之,后世所传《霓裳羽衣曲》,皆非其本声,但得其词,以律度之耳。唐文宗自撰《霓裳羽衣曲》序,其言曰:‘凡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凡十二遍而成。曲终再奏后序一遍,又别有一曲,号曰《六么》。’今曲止存《入破》之后九遍,其声犹有《伊州》、《甘州》之类。而予家藏《乐府杂录》云:‘《霓裳曲》散序六遍而无拍,故曰《六么》。’然则今之《霓裳》非遍数多寡之异,乃全曲与散序之异耳。又唐乐工自撰《霓裳羽衣曲谱序》言:‘中序第一叠唱歌,第二叠念白,第三、第四叠舞,第五遍兼杂曲,第六遍拍板无歌,名曰《入破》。第七遍舞曲衮遍,第八遍小衮遍,第九遍大衮遍,第十遍入歇拍,第十一遍入杀衮,凡曲终再奏后序一遍,又别有一曲,号曰《六么花十八》。’然则《六么》乃《霓裳》曲中之一遍尔。予顷在洛中,幸得《霓裳》旧谱,按之,乃《散序》六遍,《排遍》十八,而《入破》之后,有《虚催》、《实催》等号,与教坊所记不同。然其声尤有《甘州》、《伊州》之遗,但散序多而舞遍少尔。近世乐工,转以《入破》为虚字,以《虚催》为实字,又改《伊》、《甘》等曲,而别为《六么》、《凉州》等,其失愈远矣。至于影戏,始有驴皮,次用羊皮,其刻人物则先以土雕,加以彩色,每一人首用侧刀一,以别发髻。身、手、足则用正刀,其下以杖支之。乃于幕内做戏,上设小窗,令明灭以效晨昏。其人物之动静,亦用机关以运之,与今之戏不同。盖其初止用一灯映照,以纸人剪纸为戏,故曰影戏。其后节目繁,遂分而三之,其最下者曰小影戏,用二、三人,可施于小庭,盖即今之‘爪子’也。上者曰手影戏,则不须灯烛而用彩幕,其制甚简,人皆能为。其最上者曰大影戏,其人首戴卷幞头,身着紫绣宽衫,执戈矛剑戟之属,而舞弄之。其音乐则用大鼓、大铙以节其奏,观者亦可以自奏之。其节目多讲史传,兴废战争之事。盖其下有手影戏,故曰大影戏以别之。今之大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镂人物,以戏文多而纸数易尽,乃以羊皮为之,其人物则改以侧刀刻画,其文以墨涂之,其人物之大小,亦加雕刻焉。其攻制之工,亦自不少。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多虚少实,如巨灵神、朱全忠、刘知远之类是也。至说五代则云“梁唐晋汉周五代史”,盖其讲说者以谓五代残唐之时,不可为训,故直以五代为名,而不举其姓。然此亦无嫌,可以备劝戒、广见闻如史传之言者也。至说三国事,则曰“曹刘孙”,说水浒事,则曰“梁山泊、卢俊义”,亦无他义也。其小影戏、手影戏等,亦各有节目,名目甚多,不可胜纪。然其话本与讲史者颇同而分之为二,盖讲史者多说前代事,而此则多说近代事也。又其刻人物,则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世俗之眼云。此亦今之戏剧所自始,宜其盛传于天下也。”然则影戏之源流,亦自可考而见矣。制作工艺皮影戏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烫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表演形式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独特,通常是在一块白幕后面,艺人们通过操纵手中的皮影人物,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皮影戏的音乐和唱腔丰富多样,既有激昂高亢的唱腔,也有婉转悠扬的旋律。这些音乐和唱腔往往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表演内容皮影戏的表演内容广泛,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等。这些故事通过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皮影戏的表演者还会根据观众的需求和喜好,编排一些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节目,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传承价值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通过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同时也为现代戏剧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灵感。现状与挑战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形式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皮影戏的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口味;另一方面,传统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人才短缺、资金匮乏等问题。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形式,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展前景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但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形式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关注,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形式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形式也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形式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未来。综上所述,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我们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形式,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和活力。传承与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皮影戏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通过资金扶持和项目支持,鼓励皮影戏艺人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技艺。其次,举办皮影戏培训班和研讨会,培养新一代对皮影戏有兴趣并具备专业技能的艺术家。此外,还积极推广皮影戏进入校园和社区,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接触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创新与发展在保持皮影戏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许多艺术家也在尝试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他们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段,创作出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的皮影戏作品。例如,利用新媒体技术,将皮影戏的表演过程进行录制和直播,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同时,还尝试将皮影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舞蹈、戏剧等,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国际交流与合作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参加国际文化艺术节、展览和演出等活动,皮影戏得以走向世界舞台,与世界各地的观众分享中国文化的魅力。此外,还积极与其他国家的艺术家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皮影戏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与创新。展望未来展望未来,皮影戏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传统艺术形式,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皮影戏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皮影戏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焕发新的光彩,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当代应用与融合近年来,皮影戏在保持其传统魅力的同时,也开始尝试与当代文化、科技和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皮影戏艺术家们开始与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者进行合作,共同推出融合了皮影戏元素的跨界作品。例如,在舞蹈、戏剧、音乐等表演艺术中,皮影戏的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这些表演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在视觉艺术领域,皮影戏的形象和色彩也被用来创作绘画、摄影和装置艺术等作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皮影戏也开始与这些先进技术相结合。通过使用数字投影、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皮影戏的表演得以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呈现。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式的体验方式,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皮影戏的表演中来。这种结合不仅为皮影戏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也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皮影戏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也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资源。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将皮影戏引入课堂,让学生们通过亲手制作和操作皮影人物,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魅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为皮影戏的传承培养了新的力量。在当今社会,皮影戏还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播使命。它不仅是娱乐和休闲的工具,更是传递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皮影戏的表演和讲述,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结语皮影戏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不断的传承与创新、跨界合作与融合以及教育与社会功能的发挥,皮影戏将继续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期待着未来皮影戏能够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