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月.会昌》内容作者介绍写作背景PPT
《清平月·会昌》内容《清平月·会昌》原文如下: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清平月·会昌》内容《清平月·会昌》原文如下: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译文如下:东方即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县城外面的山峰,一连串直接连去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写作背景此词作于1934年夏天,当时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即中央红军长征前夕,国民党调集重兵,企图消灭中央红军。当时,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央红军,准备战略转移,向西北突围。然而,国民党当局却错误地认为红军的突围方向是向东,因此调集大批军队,准备在红军东进的路上加以围歼。为了迷惑国民党军队,毛泽东特意派一个团向东佯装突围,吸引敌军主力,而主力部队却向西突围转移。这首词就是在红军向西突围转移,而东面的一个团已到了会昌城外的高峰时,毛泽东有感于形势的变化,回顾历次反“围剿”时走过的路,展望即将到来的长征前景而写下的。此词上片“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写清晨,作者来到会昌城外高山,欣赏眼前美景。东方即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作者以诗意化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东方即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这儿的风景最好。会昌城外山峰耸立,直连东海;战士们眺望指点广东,那边更为青葱。这里不仅表明了红军战士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也表现了毛泽东对革命前途的乐观,对革命根据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下片“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写作者眺望南粤,更加郁郁葱葱。会昌城外有一高峰耸立,连绵不断的山峰一直延伸到海边。战士们指点着广东,那里更加郁郁葱葱、充满生机。一个“欲”字,活画出了东方即将初露曙色但又尚未吐露的景象;而“莫道君行早”则突出了作者对东方欲晓这一景象的自豪之情:看,东方即将初露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当年华。作者以“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诗句表达了岁月蹉跎与作者葆有青春活力的矛盾统一,表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乐观开朗情绪。此词在片与片之间,由自然景色到人物活动,从清晨到明日,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遥望到指点,从山到海,从自然到人事,有次序地、有层次地巧妙安排,错落有致,曲折多变,相映成趣。全词通过对会昌城内外景物的描写,委婉地回答了国民党指责红军是“流寇”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决心以革命战争消灭反动派的乐观主义情怀。全词写景抒情,构画出一幅壮丽雄浑的图画。深入分析《清平月·会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词,更是毛泽东在革命历史关键节点上的一次深刻表达。它不仅反映了毛泽东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也揭示了他对自然、人生和历史的深刻理解。革命乐观主义在词的上片中,毛泽东通过“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即使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他依然坚信革命的曙光就在前方,而且“踏遍青山人未老”,意味着他和他的战友们都有着旺盛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这种乐观主义精神,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革命战争年代不断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柱。对自然的赞美词中“风景这边独好”和“更加郁郁葱葱”等句,表达了毛泽东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态度。在他看来,革命事业就像这郁郁葱葱的青山一样,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也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民情怀和革命理想,他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就像这青山一样,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对未来的展望在词的下片中,毛泽东通过“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表达了对未来的展望。他相信,在革命战士们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革命根据地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充满生机。这种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毛泽东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革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整体来看,《清平月·会昌》体现了革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毛泽东在词中既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又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展望。这种革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语《清平月·会昌》是毛泽东在革命历史关键节点上的一次深刻表达。它不仅展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自然的赞美,也揭示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这首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和思想价值。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的内心世界和革命思想,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念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