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杜虎符介绍PPT
错金杜虎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兵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兵符实物,属国家一级文物,1973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西汉墓中发现。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背景错...
错金杜虎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兵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兵符实物,属国家一级文物,1973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西汉墓中发现。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背景错金杜虎符为左半符,符身作伏虎状,昂首,尾端卷曲。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以黄金错书铭文9行40字,文字为自右至左的小篆体:“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文物价值此符虽小,却在中国军事史、通讯史、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通信史角度看,虎符的制作和使用,反映了我国古代密码通信的高度发展水平;从法制史角度看,虎符的出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调兵遣将用兵制度的实物证明;从军事史角度看,虎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军事制度、军事思想的宝贵资料。名称由来关于杜虎符的“杜”字,有人认为是地名,有人认为是官名。地名说认为杜指杜县(今陕西西安东南),也有人认为是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持官名说者认为杜指杜地长官,或认为指“司马”。历史意义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交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因为它常被雕刻成卧虎的形状,所以被称为虎符。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从虎符的材质、形状、刻铭、尊卑等方面,可以判断出调兵遣将者的不同身份和调兵规模的大小。虎符为铜质、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于朝廷,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杜虎符的发现,使我们对古代兵符制度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也增加了对古代军事制度认识的材料。据载,杜虎符在唐代还有所见,后渐失传。此次出土杜虎符,为研究古代军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现代影响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杜虎符曾登上央视综艺《国家宝藏》第二季,由演员段奕宏扮演“秦国将军”守护其重出江湖。节目中,杜虎符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加持下“活”了起来,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调兵遣将的场景,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磅礴时代。文物现状错金杜虎符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上是有关错金杜虎符的详细介绍,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随时提问。